凝聚合力兜牢民生底線
原標題:凝聚合力兜牢民生底線
——我省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工作綜述
記者 呂霞
確保奔小康的路上不漏一人、不落一人。近年來,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兜底保障專責工作組全面履行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政治責任,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兜底一批”任務落實,采取一系列管用務實舉措,有力地保障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切實做到了應保盡保、應兜盡兜、應救盡救。
實現應保盡保、應兜盡兜、應救盡救目標
“在貧困人口中,有一部分是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就業幫助等措施實現脫貧的人口,還有一部分是因各種原因遭遇臨時性困難導致收入降低的致貧或返貧人口,這些人員都是民政部門服務和保障的對象。”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張柯兵介紹說。
為助推脫貧攻堅,省民政廳先后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操作性、實效性較強的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政策文件,健全完善了兜底保障政策體系。特別是在原來的按戶施保基礎上,創新提出單人戶施保的政策,并結合省情,將范圍擴大至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和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目前,全省共有12.8萬單人戶保障對象。同時,適度放寬重病患者認定條件的規定,將當年就醫自負費用超過上年度家庭總收入的重病患者納入范圍,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貧返貧的風險。建立了農村低保漸退機制,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農村低保的三、四類對象,在脫貧后收入高于農村低保標準的家庭,實施半年到一年的漸退期,也就是再多享受一段時期,確保其穩定脫貧。制定出臺了評估認定辦法,對家庭成員因殘疾、患重病、因學等剛性支出,實現就業的必要成本,因災造成的財產收入損失等情況,在核算家庭收入時進行適當扣減,確保了符合條件和有救助需求的對象應救盡救。
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底線制度安排,是脫貧攻堅的最后一道防線。立足精準認定對象要求,省民政廳持續開展篩查清零,堅持把對象精準作為低保制度的生命線,多措并舉落實“精準再精準”:將符合條件的農村低保對象、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幫扶和保障范圍;通過反復進行摸底排查,建立重點對象臺賬,實行對賬銷號,救助一戶、銷號一戶,徹底解決“漏兜”“漏保”等問題;到任務最重、問題最為突出的縣區,整村逐戶“解剖麻雀”,指導基層采取“地毯式”“過篩子”等有效措施,逐村逐戶、逐人逐項開展核查認定。
“通過采取一系列扎實有效的舉措,全省農村低保對象認定更加精準,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兜底保障對象88.9萬人,實現了應保盡保、應兜盡兜的目標要求。”張柯兵介紹說。
持續實現收入上的“政策性脫貧”
社會保障兜底并非“一兜了之”。2013年以來,我省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優先保障困難群眾救助資金,不斷加大對社會救助資金投入力度,全省共籌集下撥中央和省級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788億元,增幅達77.4%,為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
省民政廳副廳長李劍告訴記者,自2006年以來,全省連續14年提高保障標準和補助水平,今年農村低保標準達到4428元,高于全省脫貧收入標準。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標達到7200元以上,比2012年增長了2倍,年均增幅達到15%左右,確保兜底保障對象持續實現了收入上的“政策性脫貧”。與此同時,全省充分發揮臨時救助托底線、救急難、掃盲區、補短板和兜底作用,近7年累計開展臨時救助618.7萬人次,支出資金66.9億元,人均救助水平連年提高。特別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省各地加大臨時救助力度,將符合條件的對象全部納入臨時救助范圍,截至10月底,全省實施臨時救助155.24萬人次、支出資金20.56億元。及時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2019年5月以來連續17個月向城鄉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等困難群眾累計發放價格臨時補貼6.9億元,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不因物價上漲而降低。
針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實際困難,全省嚴格落實干部定期走訪探視制度,及時發現和解決特困人員和孤兒的實際困難。指導基層與分散供養對象全面簽訂監護照料協議,靠實鄉鎮政府、監護人、特困人員各方責任,明確了監護服務內容。全面推行“資金+物資+服務”的救助模式,資金方面,督促基層及時、足額發放救助補貼等資金;物資方面,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原則,定期為分散供養對象采購發放生活必需品;服務方面,通過開發2068個養老服務員、愛心理發員公益性崗位和購買服務,為分散供養對象提供每周搞一次衛生、每半月洗一次衣服、每月理一次發的“三個一”服務。這樣,特殊困難群體生活條件、居住環境、個人衛生和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改善,推廣的“資金+物資+服務”救助模式,得到國務院領導的充分肯定。
凝聚合力兜住兜牢民生底線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兜底保障專責工作組成立以來,各成員單位強化責任擔當,增強工作合力,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權益。
2018年以來,全省累計下達學前教育減免保教費、城鄉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補助等教育救助資金95.2億元,惠及農村學生691.23萬人次。
同時,我省為431.5萬貧困人員代繳養老保險費4.24億元,目前已有114.9萬貧困人員按月領取了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將大病專項救治病種從9種逐步擴大到30種,救治覆蓋率達到99.78%;突出做好高血壓、糖尿病、結核病、重性精神病等4種慢病為主的慢病簽約管理工作,簽約管理率達到98.86%;對536.3萬人次農村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落實了參保資助政策;累計新辦、變更及換發殘疾人證20.5萬本,制發第三代殘疾人證8.9萬張,全省持證殘疾人數達到89.9萬人;投入1.6億元為1.5萬名殘疾兒童提供不同需求的康復服務,為3萬多名一級智力精神殘疾人發放殘疾人居家托養補貼近8000萬元;開展“巾幗暖人心”走訪慰問活動和“巾幗共建美麗家園清潔行動”,走訪慰問困難婦女近6.5萬人次,發放慰問金231萬元,捐助物資900余萬元;連續3年將農村婦女“兩癌”免費檢查納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為219.37萬農村婦女免費進行檢查。
來自省人社廳、省醫保局、省教育廳、省婦聯等成員單位的一組組數據表明,辛勤的付出總有回報,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穩步提升。
今年,我省還聯合建立了困難群眾動態管理監測預警機制,研發了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對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低收入人群、登記失業人員中的大學生入學、殘疾證辦理、患病報銷等10大類408.7萬人實行監測預警。
“目前已發出紅色預警信息41983條、橙色預警信息24458條,根據核查,共對22779名符合條件的城鄉困難群眾落實相應救助。困難群眾監測預警系統的使用,將困難群眾申請施救的傳統救助模式轉變為干部主動發現、主動調查、主動施救,將‘人找政策’‘單一施救’的救助現狀變成了‘政策找人’‘綜合施救’,有效防止困難群眾返貧致貧,做到了主動救助、溫暖救助。”張柯兵告訴記者。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